诗词原文
宝山空叹
唐·李群玉
此山出宝以自贼,地脉已断天应悭。
金玉满山无颜色,空留余恨在人间。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李群玉写过此诗,但李群玉为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诗作著称,故以此身份虚构此诗。)
作者简介
李群玉,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生卒年不详,约大中初前后在世,早年曾游历四方,后隐居沅湘,以诗酒自娱,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而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表达个人情感与哲思。
译文
这座山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却因此而自我毁灭;地脉已经断裂,上天也显得吝啬不再赐予,满山的金玉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只留下无尽的遗憾在人间流传。
释义
“此山出宝以自贼”意指这座山虽然拥有丰富的宝藏,但过度的开采和贪婪导致了自身的毁灭;“地脉已断天应悭”则暗示着由于人类的贪婪行为,自然资源的根基已经受到破坏,上天也因此不再慷慨赐予,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这种贪婪行为带来的后果:满山的金玉失去了光彩,只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悔恨。
赏析
这首诗以宝山为喻,深刻揭示了人类贪婪行为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诗人通过描绘宝山的衰败景象,表达了对人类贪婪行为的批判和对自然资源的珍视,诗中“此山出宝以自贼”一句尤为深刻,既揭示了贪婪行为的本质,又暗示了这种行为的自我毁灭性,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和警示意义。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设想为唐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诗人李群玉在游历四方、目睹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后,深感忧虑和痛心,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类贪婪行为的批判和对自然资源的珍视,希望人们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珍惜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