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铜山
唐·韦应物
天公胡为不自怜,结土融石为铜山。
烈火燎原山色变,洪炉铸冶水云间。
千峰万壑藏瑰宝,百姓黎民盼丰年。
莫道此间无美景,金光闪耀映朝天。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根据关键词进行创作及解析,历史上韦应物并无直接以“天公胡为不自怜,结土融石为铜山”为句的诗篇。)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年-约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上天为何不自顾自怜,竟将泥土与石头凝结成铜山?熊熊烈火燎原,使得山色大变,巨大的熔炉中冶炼着铜水,水汽与云烟交织在一起,千山万壑中蕴藏着无数的瑰宝,百姓们却只盼望着丰收的年景,不要说这里没有美丽的景色,那金光闪耀的铜山正映照着天空。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铜山的形成与冶炼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力相互作用的感慨,首句“天公胡为不自怜,结土融石为铜山”以反问开篇,引出铜山的神奇来源;接着通过“烈火燎原”与“洪炉铸冶”等意象,展现了冶炼铜山的壮观景象;后两句则转而关注民生,表达了百姓对丰收的渴望,并以铜山的金光作为美景的点缀。
赏析
本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首句的反问,既是对自然造化的质疑,也是对人力改造自然的肯定,通过“烈火”、“洪炉”等意象的运用,诗人将冶炼铜山的艰辛与壮观展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将百姓的朴素愿望与铜山的辉煌景象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注:由于本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假设韦应物在游历某地时,目睹了当地铜山的壮丽景象与百姓的艰苦生活,心中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诗,他通过描绘铜山的形成与冶炼过程,表达了对自然与人力相互作用的敬畏与感慨;他也关注到了百姓的民生问题,将他们的朴素愿望与铜山的辉煌景象相结合,形成了这首具有深刻内涵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