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溪山
宋·苏轼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溪水的潺潺声就像佛的广长舌在说法,山峦的苍翠色岂非就是佛的清净法身?夜晚来临,万籁俱寂,仿佛听到了八万四千种佛法的偈语,但将来我又如何向别人讲述这种境界呢?
释义
这首诗以溪声和山色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和感悟,首句“溪声便是广长舌”,广长舌是佛教中用来象征佛说法之音的,这里用溪声来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溪水潺潺如同佛在说法一般,次句“山色岂非清净身”,清净身是佛教中用来形容佛的法身清净无染的,这里用山色来比喻,表现了山峦的苍翠色如同佛的清净法身一般,后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感悟和领悟,夜晚仿佛听到了八万四千种佛法的偈语,但将来又难以向别人讲述这种境界。
赏析
这首诗以溪声和山色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领悟和感悟,诗中运用了佛教的典故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宗教色彩和神秘感,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感悟,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哲学素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山水时所作,当时,他身处自然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同时也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游览过程中,他听到了溪水的潺潺声,看到了山峦的苍翠色,这些景象触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佛法的领悟和感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对佛教的热爱和追求,也表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