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公骨冷唤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唤泉

宋·苏辙

宝公骨冷唤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

万斛寒泉无近远,随声迸出石瓯春。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新党,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集解》、《论语拾遗》、《老子解》、《栾城集》等行于世。

译文

宝公(指佛教高僧)的遗骨已经冰冷,再也不能呼唤泉水了,但却有老泉(此处可能指苏辙自己或代指自然之泉)在呼唤人们前来,无论远近,万斛(形容数量极多)的寒泉都随着呼唤声从石瓯(一种石制容器)中迸发出来,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宝公骨冷唤不闻”与“却有老泉来唤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和对佛教超脱生死观念的某种反思,宝公虽为高僧,但其遗骨已冷,无法再呼唤泉水;而自然之泉(或诗人自己)却能呼唤出万斛寒泉,带来生机与活力。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同时寓含了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对比“宝公”与“老泉”,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和赞美,以及对佛教生死观的某种超越,诗中“万斛寒泉无近远,随声迸出石瓯春”一句,更是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泉水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苏辙对佛教的感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有关,作为一位文学家和哲学家,苏辙对佛教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他也热爱自然,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览山水时,看到泉水喷涌而出的景象,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通过对比“宝公”与“老泉”,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和赞美,以及对佛教生死观的某种超越和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