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燕诗
唐·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臣,他自幼聪敏好学,七岁能文,唐玄宗即位后,他迁右拾遗,因直言敢谏,得玄宗赏识,累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后因李林甫谗言而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张九龄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译文
海燕虽然身形微小,趁着春天也暂时飞来。
哪里知道泥滓的卑贱,只看见华丽的厅堂开着。
绣花的门户时常双入双飞,华丽的轩车每日几回往返。
即使千里之外的家乡难以到达,也要衔着子嗣飞来,立志成为鸿鹄般的大鸟。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燕的微小与坚韧,表达了诗人对于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赞美,海燕虽然身形微小,但趁着春天也勇敢地飞来,不畏艰难,它并不在意自己的出身卑微,只专注于追求更高的目标,诗人通过海燕的双飞双入、频繁往返,展现了其勤劳与坚持,最后两句更是强调了即使家乡遥远,也要带着子嗣飞来,立志成为鸿鹄般的大鸟,表达了对于远大志向的执着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海燕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燕的微小与坚韧,表达了诗人对于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赞美,诗中“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两句,以海燕的微小与春天的短暂相对照,突出了海燕的勇敢与坚韧,而“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两句,则通过海燕的视角,展现了其对于出身卑微的坦然与对于更高目标的追求,后四句更是通过描绘海燕的勤劳与坚持,以及对于远大志向的执着追求,将海燕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令人敬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张九龄的仕途经历有关,张九龄在唐玄宗时期曾任宰相,后因李林甫的谗言而被贬,在仕途起伏中,他或许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辛与不易,但同时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与追求,这首诗中的海燕形象,或许正是他自身经历与心境的写照,通过描绘海燕的坚韧与远大志向,他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张九龄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即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与远大的志向,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