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浣溪沙·咏橘
宋·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别梦
击鲜走马殊未厌,但恐落日催栖鸦。
长亭酒醒人已远,落花啼鸟秣陵春。
(注:由于“击鲜走马殊未厌,但恐落日催栖鸦”并非直接出自苏轼某一首广为人知的诗词全文,此处为构建情境,将其融入一首假想的“别梦”之中,以进行后续解析,这两句诗的风格与苏轼的部分作品相近,故以此为例。)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化,提倡“士人画”。
译文
(针对“别梦”部分)
击打着新鲜的肉食,骑着马奔跑,这样的欢乐远未满足,只是担心落日的余晖会催促栖鸦归巢,暗示着离别的时刻即将来临,在长亭边酒醒后,友人已远去,只留下我一人,面对着秣陵(今南京)春天里落花与啼鸟的凄清景象。
释义
此句通过描绘击鲜走马、落日栖鸦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欢聚时光的留恋与对离别时刻的无奈与忧虑,长亭酒醒、落花啼鸟则进一步渲染了离别后的孤寂与哀愁。
赏析
这两句诗以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欢聚与离别的深刻感受,击鲜走马,象征着欢聚时的热烈与畅快;但恐落日催栖鸦,则预示着离别时刻的逼近,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忧虑与不舍,长亭酒醒人已远,落花啼鸟秣陵春,则通过酒醒后的孤寂与春景的凄清,进一步强化了离别后的哀愁与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是虚构的,但结合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可能发生在苏轼与友人分别之际,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与友人的离别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无奈,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重逢的期盼,这种情感在苏轼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都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情感世界与卓越的文学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