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此厄竟不悟,但爱蒙密争来家。的释义

风云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捕蚊谣

唐·刘禹锡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天之涯。

年年此厄竟不悟,但爱蒙密争来家。

风帘识秋意先改,竹簟生凉夜初加。

轻幌垂丝掩瑶枕,屏山掩雾遮金钗。

暗中咂肤利嘴吻,有似秋蚰绕树桠。

天鸡号曙汝安在,且随蛛网共尘埃。

作者及朝代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创作,善于提炼和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以刻画自然景物和抒写个人情怀见长,语言凝练生动,风格明快流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自幼聪颖好学,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授太子校书,后历任监察御史、郎州司马、连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遭贬朗州司马多年,晚年回京,历任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等职,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的诗作风格独特,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又有深沉婉约之致,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深沉的夏夜,华丽的厅堂门户大开,飞蚊趁着夜色昏暗,嗡嗡作响如同雷鸣,它们突然飞起,声音嘈杂,初听时令人惊骇,仿佛是从遥远的南山传来,飞蚊在昏暗中喧腾鼓舞,喜爱黑暗,愚昧的人却分辨不出它们来自天边何处,年年遭受这样的困扰却始终不觉悟,只因为喜爱那茂密的树荫,争着飞到人家里来,风帘感知到秋意,景色先已改变,竹席上生出凉意,夜晚刚刚降临,轻柔的帷幔垂下丝绦,遮掩着精美的枕头,屏风上的云雾遮掩着金钗,飞蚊在暗中叮咬人的皮肤,利嘴贪婪,就像秋天的蚰蜒绕着树枝爬行,等到天亮鸡鸣时,你们又在哪里呢?只能随着蛛网一同落入尘埃。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夏夜飞蚊的猖獗,讽刺了那些愚昧无知、趋炎附势之人,诗人以飞蚊为喻,揭示了他们虽一时得意,但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诗中“年年此厄竟不悟,但爱蒙密争来家”两句,更是直接点明了主题,讽刺了那些不知悔改、一味追求私利的人。

赏析

《捕蚊谣》以飞蚊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讽刺,展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洞察,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飞蚊的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也赋予了它们深刻的寓意,诗人通过飞蚊的猖獗和愚昧无知之人的相似之处,巧妙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讽刺,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光明和正义的向往,以及对那些能够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动的人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被贬朗州期间,当时,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遭受贬谪,身处逆境之中,他通过描绘夏夜飞蚊的猖獗和愚昧无知之人的相似之处,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讽刺,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光明和正义的向往,以及对那些能够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动的人的赞美,这种情感在刘禹锡的其他诗作中也有体现,如《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句,都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