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官园刈苇留枯槎,深冬放火如红霞”,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放火》,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放火》
宋·苏轼
官园刈苇留枯槎,深冬放火如红霞。
枯槎烧尽有根在,春雨一洗生萌芽。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官府的园林里割去了芦苇,留下了干枯的树杈,在深冬时节,放火焚烧这些枯枝,火焰如同红霞般绚烂,虽然枯枝烧尽了,但它们的根还在,等到春雨一洗,新的萌芽就会生长出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深冬时节在官园放火焚烧枯枝的景象,诗人通过“官园刈苇留枯槎”一句,点明了地点和事件,即官府的园林里割去了芦苇后留下的干枯树杈。“深冬放火如红霞”一句,用绚烂的红霞比喻火焰,形象地描绘了放火的壮观场面,后两句则表达了枯枝烧尽后仍有生机,春雨一洗便能生出新芽的哲理。
赏析
这首诗以放火为题材,却寓含了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描绘放火焚烧枯枝的景象,表达了生命不息、生生不息的乐观精神,虽然枯枝被烧尽了,但它们的根还在,只要春雨一洗,新的萌芽就会生长出来,这种乐观精神在苏轼的诗歌中屡见不鲜,体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苏轼的仕途经历有关,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这首诗可能就是在他被贬谪期间,面对困境时的一种自我慰藉和鼓舞,通过描绘放火焚烧枯枝后仍有生机的景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
《放火》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深冬时节放火焚烧枯枝的壮观景象,还寓含了深刻的哲理和诗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