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漂然未可期,那堪重作看花诗。的解释

风云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日感怀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十载漂然未可期,那堪重作看花诗。

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时。

曾见花开能几日,又惊花落剩空枝。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乾隆年间著名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年仅三十五岁便病逝于山西运城,黄景仁的诗才横溢,风格独特,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十年来漂泊不定,未来难以预料,哪里还有心情再写赏花之诗呢?春风不懂得吹走我心中的忧愁,反而让春日成了引发愁绪的时节,曾经见过花开能有几日呢?如今又惊见花落,只剩下空空的枝头,人生就像冰层下的流水,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却无人知晓。

释义

首联“十载漂然未可期,那堪重作看花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十年来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的感慨,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无奈和忧虑,因此无心再作赏花之诗,颔联“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时”通过对比春风与春日,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愁苦之间的矛盾,颈联“曾见花开能几日,又惊花落剩空枝”以花开花落为喻,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尾联“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则以冰底流水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默默无闻与流逝。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漂泊不定、未来难以预料的深刻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时”等,既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复杂情感,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以花开花落为喻,巧妙地揭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和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黄景仁漂泊异乡、生活困顿的时期,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诗人,黄景仁在长期的漂泊生涯中饱尝了人生的艰辛与无奈,这首诗正是他在春日里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之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漂泊不定、未来难以预料的深刻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