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摸金行
唐·李贺
纵令司马能镵石,奈有中郎解摸金。
古墓幽幽藏玉璧,荒冢寂寂掩黄金。
月黑风高夜未央,狐踪兔迹引人寻。
宝光乍现惊鬼神,千古谜团谁解吟?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李贺并未留下直接以“纵令司马能镵石,奈有中郎解摸金”为句的诗歌,但李贺以其奇特的想象力和对鬼魅题材的偏好,适合作为此虚构作品的作者。)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他以其独特的诗风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擅长描绘鬼神、仙境等超现实题材,被誉为“诗鬼”,李贺一生郁郁不得志,虽才华横溢,却因家道中落、仕途不顺而英年早逝。
译文
即便司马相如(古代文学家,以辞赋著称)能镵刻坚硬的石头记录历史,又怎能抵挡得住陈琳(东汉末年文学家,曾任袁绍幕僚,以文章著称,此处借指擅长文字之人)这样的高手去探寻古墓中的宝藏呢?古墓深邃幽暗,藏着珍贵的玉璧;荒冢寂静无声,掩盖着闪闪发光的黄金,在月黑风高的夜晚,还未到天明之时,狐狸和兔子的踪迹引领着人们去寻找那些被遗忘的财富,当宝光突然闪现时,连鬼神都为之惊动,这千古之谜又有谁能吟咏解开呢?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古墓寻宝的场景,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财富和历史的追求与探索,诗中“司马能镵石”与“中郎解摸金”形成对比,暗示了文学记录与寻宝探险的不同路径,同时也隐含了对历史真实与虚构之间界限的探讨,古墓、荒冢、月黑风高等元素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氛围,而“宝光乍现惊鬼神”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神秘感。
赏析
本诗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历史、文学与寻宝探险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诗中通过对古墓、荒冢的描绘,以及对寻宝过程的叙述,展现了古代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通过“司马能镵石”与“中郎解摸金”的对比,也隐含了对不同文化追求和价值观念的探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由于本诗为虚构作品,以下创作背景为虚构设定)
本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风气开放,人们对历史、文学和探险都抱有浓厚的兴趣,李贺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对古代历史和神秘传说有着深厚的兴趣,他通过虚构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古代历史和探险精神的向往,同时也借古讽今,对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进行了隐晦的批评,在创作过程中,李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历史、文学与探险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这首充满神秘色彩和艺术魅力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