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石径行
宋·苏轼
试著芒鞋穿荦确,更然松炬照幽深。
前山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门。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的诗词文赋均有极高成就,且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方面也卓有建树,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其文学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译文
试着穿上草鞋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又点燃松枝火把照亮那幽深的山谷,前方山岭的月光映照着半江流水,僧侣在青翠的山间竹林深处打开了寺门。
释义
芒鞋:草鞋,古代行者常穿。
荦确:形容山路崎岖不平。
然:同“燃”,点燃。
松炬:松枝火把。
幽深:深邃而幽静。
翠微:青翠的山色,常指山间的幽静之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山间行走的情景,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首句“试著芒鞋穿荦确”,通过“试著”二字,表现出诗人对未知山路的好奇与探索精神,而“穿荦确”则形象地描绘了山路的崎岖不平,次句“更然松炬照幽深”,以火把照亮幽深的山谷,既表现了诗人的勇敢无畏,也增添了画面的神秘与幽静,后两句“前山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门”,则通过月光、江水、僧侣、翠微、竹门等元素,构建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僧侣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他在游历山水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与不易,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通过描绘自己在山间行走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诗中的僧侣形象也可能寄托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