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下策真堪笑,隐隐惊雷响踏车。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踏车曲

宋·苏辙

踏车不用青裙女,

白发老翁自踏车。

使君下策真堪笑,

隐隐惊雷响踏车。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宰相苏洵次子,文学家苏轼之弟。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辙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斐然,擅长政论和史论,散文风格朴实无华,稳健从容,著有《栾城集》等。

译文

踏水车不需要年轻的女子来操作,

白发苍苍的老翁亲自在踏动水车。

那些官员们(使君)提出的下策真是可笑,

只听到水车发出隐隐如惊雷般的响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农村中老翁亲自操作水车的场景,并讽刺了某些官员(使君)提出的不切实际的政策或建议,诗中“使君下策真堪笑”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这些政策的嘲笑和不满,而“隐隐惊雷响踏车”则形象地描绘了水车运转时发出的巨大声响,与官员们的愚蠢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并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诗中“踏车不用青裙女,白发老翁自踏车”两句,既表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匮乏,也反映了老翁的勤劳和坚韧,而“使君下策真堪笑”一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讽刺对象,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隐隐惊雷响踏车”一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水车的声响,也寓意着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不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辙晚年时期,当时他因政治原因被贬至地方任职,有机会深入接触农村生活,了解农民的真实处境,在目睹了农村劳动力的匮乏和官员们的不切实际政策后,他深感忧虑和不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讽刺和批判这些现象,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辙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注,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