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画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笔端长写江南景,纸上常留塞北寒。
荒馆悄无人问字,空庭时有鸟谈天。
老夫自笑心如石,犹向人前说似顽。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清新脱俗,画则擅长兰竹,书法则以隶、楷、行三体相融,独创“板桥体”,其为人耿直,不拘小节,晚年辞官归隐,以卖画为生,生活清贫但精神富足。
译文
世间既没有识别千里马的伯乐,也没有赏识人才的韩愈,这样的诗和画又有谁来欣赏呢?我的笔下常常描绘着江南的美景,纸上也不时流露出塞北的严寒,荒凉的学馆里寂静无人来请教文字,空旷的庭院里偶尔有鸟儿在闲聊,我自嘲心如磐石般坚硬,却还向人前诉说自己的顽固不化。
释义
诗中“世无伯乐亦无韩”一句,借用了古代典故,伯乐是识别千里马的专家,韩愈则是唐代文学家,以善于发现和提拔人才著称,这里用来比喻世间缺乏能够赏识和理解自己才华的人。“此诗此画谁当看”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作品无人赏识的无奈与感慨。
赏析
这首诗是郑板桥题在自己画作上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绘自己的创作环境和心境,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难觅的感慨,诗中“笔端长写江南景,纸上常留塞北寒”两句,既展示了诗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也透露出他对于不同地域风光的热爱和关注,而“荒馆悄无人问字,空庭时有鸟谈天”则通过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最后两句“老夫自笑心如石,犹向人前说似顽”,则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诗人虽处困境但仍坚持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郑板桥晚年时期,此时他已辞官归隐,生活清贫但精神独立,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文学家,郑板桥在仕途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用和赏识,这使他深感失望和无奈,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的创作环境和心境,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对自我价值的坚持,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墨客普遍面临的困境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