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饮马长城窟行
朝代:魏晋
作者:陈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鞭驱向前。
小人乏食饮,起行不见日。
骨露力不胜,蹉跌坠泥沙。
前有亢父战,却行啼且顾。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
远望悲风至,对食不能餐。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寒沙百丈冰,迢迢不可期。
饥食猛兽肉,渴饮蛟龙血。
行来千里目,不见长城边。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作者简介
陈琳,字孔璋,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不详,卒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宦官所杀后,他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府,袁绍败亡后,归降曹操,曹操爱其才,任为司空祭酒,后迁为丞相门下督,曹操军国书檄,多出其手,与阮瑀齐名,并称“阮陈”,所作章表书檄,辞意婉转,能曲达曹操心意,诗亦典雅,有《陈琳集》。
译文
到边塞饮马,水寒伤马骨。
到长城边上去对守城的长官说:“千万别扣留太原的士卒啊!”
(守城的长官说:“)官府的文书有规定的期限,(我)只好举起马鞭驱赶他们,让他们快走。
(太原士卒)不是苦于缺乏饮食,而是起早赶路,看不见太阳。
露宿野外,力气用尽了,就跌倒在泥沙里。
前面有临洮的战斗,(他们)倒退着走一边哭一边回头望家乡。
后面还有八匹马边走边饮,细小的水流碰到马嘴发出声音。
远望北风刮起,对着食物也吃不下。
越走离家越远,人马同时饥饿。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火,拿着斧头砸冰取水作饭。
寒冷的沙地上长着百丈厚的坚冰,迢迢万里,没有尽头。
只能吃猛兽的肉,渴了就喝蛟龙的血。
千里远望,看不到长城的边际。
长城啊长城,连绵不断长达三千里。
边城一带年轻力壮的都去打仗了,家里只剩下老弱病残。
写封信给家乡的妻子:“赶紧改嫁吧,不要等我了!”
好好对待新的丈夫和公婆,时时想着我这位旧时的夫君!
妻子回信到边塞,(信中写道:)“你如今说话怎么这么难听啊?
你身在祸难之中,(还)为什么扣留别人的儿子呢?
生下男孩千万不要抚养,生下女孩好好喂她长大。
你难道看不见长城之下,死人的白骨都堆积如山了吗?”
(妻子)结婚时发髻高挽,一心侍奉丈夫,心里充满关怀和眷恋。
明知边塞的生活很苦,我怎么能长久地活下去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士卒的艰苦生活和妻子的哀怨,反映了魏晋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中“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士卒在艰难困苦中仍不得不继续前行的场景,微流碰到马嘴发出的声音,更添了几分凄凉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它善于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士卒内心的痛苦,使作品具有动人的力量,如“骨露力不胜,蹉跌坠泥沙”等句,通过士卒疲惫不堪、跌倒在地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它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士卒的悲惨遭遇,如“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等句,通过边城与内地的对比,突出了士卒家庭的悲惨命运,它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士卒的艰苦生活和妻子的哀怨之情,如“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等句,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士卒的艰苦生活之中,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和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魏晋时期的战乱有关,魏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陈琳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通过这首诗来反映士卒的悲惨遭遇和妻子的哀怨之情,表达了对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强烈控诉和不满,这首诗也反映了陈琳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