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吹洞箫者
唐·韦应物
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清且哀。
一声吹出明月上,更入云中听不来。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雅,自然流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作常蕴含着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高洁情怀。
译文
杨生自称懂得音乐韵律,当他拿起洞箫吹奏时,声音清澈而又哀伤,随着第一声箫音响起,明月仿佛被召唤而出,升上了夜空;而那箫声继续飘扬,似乎进入了云端,再也听不到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杨生吹奏洞箫的情景,展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杨生不仅精通音律,而且他的箫声能够引发自然景象的变化(如明月升起),甚至超越人间,达到难以触及的云端之境,体现了音乐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共鸣。
赏析
韦应物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静谧而深远的音乐画卷,首句直接点出杨生的音乐才华,次句则通过“清且哀”三字,精准地概括了洞箫音乐的特质——清澈而略带哀愁,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将箫声与明月、云端等自然元素相结合,不仅展现了音乐的感染力,也寄托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体现了韦应物诗歌特有的清新淡雅之风。
创作背景
韦应物一生仕途坎坷,晚年多任地方官,生活相对平静,在此期间,他更加倾心于山水田园,寄情于自然与艺术之中,这首诗很可能是韦应物在某一时期,或许是某个夜晚,聆听友人杨生吹奏洞箫有感而发,通过描绘杨生的音乐才华和箫声的神奇效果,韦应物不仅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与赞美,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在那个宁静的夜晚,箫声与月光交织,共同构成了诗人心中那片超脱尘世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