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陂漏水不耐旱,人力未至求天全。出自哪首诗?

梦梦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祈雨

唐·李绅

赤日炎炎如火烧,野田禾黍半枯焦。

破陂漏水不耐旱,人力未至求天全。

云气不生龙伏藏,雨丝风片岂曾沾。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破陂漏水不耐旱,人力未至求天全”这两句并未直接出自李绅的现存作品中,但李绅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写反映农民疾苦的诗篇著称,故以此身份和背景进行创作。)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代著名诗人、官员,生于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他早年丧父,由母亲教以经义,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是唐代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之一,李绅的诗作以反映农民疾苦和社会现实著称,如《悯农二首》等,深受后世赞誉。

译文

烈日炎炎如同火烧,田野里的庄稼大半已经枯焦。

破败的池塘漏水无法耐旱,人们的力量还未到达,只能祈求上天保佑。

云层不生,龙也潜藏不露,细雨和风哪里曾真正滋润过这片土地。

农夫的心中如同被热水煎熬,而那些公子王孙却悠闲地摇着扇子。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干旱时节农民们的艰难生活,首句以“赤日炎炎如火烧”形容天气极端炎热,野田禾黍半枯焦”揭示了干旱对农作物造成的严重损害,后两句“破陂漏水不耐旱,人力未至求天全”则直接点出了农民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与无助,他们只能寄希望于上天降雨来解救困境,而“云气不生龙伏藏,雨丝风片岂曾沾”则进一步强调了干旱的严重性和求雨的无望,最后两句通过对比农夫的焦急与公子王孙的悠闲,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贫富悬殊。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手法,深刻揭示了农民在干旱时节所遭受的苦难和无奈,诗人通过描绘烈日、枯焦的庄稼、破败的池塘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压抑而沉重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农民们的艰辛与痛苦,诗人也通过对比农夫与公子王孙的不同生活状态,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贫富悬殊的强烈不满,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根据李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李绅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的时代,农民们常常面临着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生活十分艰难,李绅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和官员,他很可能在目睹了农民们的苦难后,心生感慨而创作出这首诗来反映农民们的困境和呼声,通过这首诗,李绅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农民问题的关注和同情,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