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祈雨
朝代:宋
作者:赵师秀
阴阳有时雨有数,民是天民天自恤。
旱魃为妖欲何往,可能留滞在旸谷。
作者简介
赵师秀(约1170—1219年),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或灵秀散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五言律诗,亦能词,有《赵师秀集》传世,赵师秀一生仕途不顺,晚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生活清苦,以诗会友,有“清苦诗人”之称。
译文
阴阳变化自有其时,雨水降落也有定数,百姓是上天的子民,上天自然会体恤他们的疾苦,那造成旱灾的旱魃想要逃往何方?难道还能长久地停留在阳光炽热的旸谷之中吗?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切,首句“阴阳有时雨有数”指出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与雨水降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次句“民是天民天自恤”则强调了上天对百姓的关怀与体恤,体现了诗人的民本思想,后两句以旱魃为喻,表达了诗人对旱灾的忧虑以及对旱情终将解除的期盼。
赏析
赵师秀此诗以祈雨为主题,却并未直接描绘祈雨的场面,而是从阴阳变化、雨水规律入手,进而引出上天对百姓的关怀,构思巧妙,意境深远,诗中“阴阳有时雨有数”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暗示了旱灾虽暂时肆虐,但终将得到上天的眷顾与解救,而“民是天民天自恤”一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民本情怀,对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与关切,后两句以旱魃为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旱灾的严重性以及诗人对旱情解除的期盼,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赵师秀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的时代,诗人身处乱世,对百姓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与认识,此诗可能是在某次旱灾期间,诗人目睹百姓因缺水而遭受的苦难,心生怜悯之情,遂写下此诗以祈愿上天能够降下甘霖,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