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唐·刘禹锡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今年旱势复如此,岁晚何以黔吾突。
(注:“今年旱势复如此,岁晚何以黔吾突”并非刘禹锡《黄鹤楼》原句,此处为创作性融入,以符合题目要求,原诗并无此二句,以下解析基于这一设定进行。)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其诗歌风格豪迈,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楚地边塞连接着三湘之水,荆门山下九条江河汇聚相通。
江水滚滚流向天际之外,远山时隐时现在云雾朦胧之中。
城郭仿佛在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摇撼着远方的天空。
今年干旱的形势又如此严峻,年末时我们拿什么来煮饭充饥呢?
释义
此诗前六句描绘了黄鹤楼及其周围壮阔的自然景色,展现了楚地的地理特征和江水的浩渺无边,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以“今年旱势复如此,岁晚何以黔吾突”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自然灾害的担忧,黔吾突,典出《汉书·淮南衡山传》,意指做饭的烟囱被熏黑,这里借指生活艰难,难以维持生计。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前六句通过对黄鹤楼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将自然之美与民生疾苦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这种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既有艺术美感,又富有思想深度。
创作背景
虽然“今年旱势复如此,岁晚何以黔吾突”并非刘禹锡《黄鹤楼》原句,但我们可以假设这是诗人在某个时期面对自然灾害频发、民生困苦的现实情况时所发出的感慨,刘禹锡一生历经坎坷,多次被贬谪,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他在某个时期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时,对民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忧虑的体现,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他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