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莫共金家斗甘苦
宋·苏轼
莫共金家斗甘苦,
参寥不是老婆禅。
拄杖挂壁知何日,
归卧东山岁又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不要去与那些权贵之家争斗生活的甘苦,
参寥子所领悟的禅理并非世俗老婆禅所能比拟。
不知何时我的拄杖才能挂壁不再出游,
回到东山隐居,岁月又将残尽。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莫共金家斗甘苦”中的“金家”可能代指权贵之家,苏轼告诫自己不要与他们争斗生活的甘苦,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次句“参寥不是老婆禅”中的“参寥”是苏轼的朋友,一位僧人,而“老婆禅”通常指世俗化的、浅薄的禅理,苏轼借此称赞参寥的禅理深厚,非世俗可比,后两句则表达了苏轼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希望有一天能放下一切,回到东山隐居。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首句以“莫共金家斗甘苦”开篇,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情怀,次句以“参寥不是老婆禅”进一步升华主题,通过赞美参寥的禅理深厚,反衬出世俗禅理的浅薄,从而更加突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后两句则以“拄杖挂壁知何日,归卧东山岁又残”作结,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渴望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情怀,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告诫自己不要与权贵之家争斗生活的甘苦,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通过赞美参寥的禅理深厚和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展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豁达情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苏轼个人的思想情感,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