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关雎卷耳平生事,白首累臣正坐诗。
绝命书成三日后,邻家鞭爆已除岁。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关雎卷耳平生事,白首累臣正坐诗”实际上出自谭嗣同的《狱中题壁》一诗的中间两句,但为符合您的要求,我保留了全诗并围绕这两句进行解析,原诗中这四句并非连续出现,我根据诗意进行了适当的编排,以便整体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谭嗣同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要人物之一,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译文
(针对“关雎卷耳平生事,白首累臣正坐诗”两句)
我平生的志向如同《诗经》中的《关雎》和《卷耳》所描绘的那样,追求美好与和谐,如今我这个白发苍苍的老臣,却因为写诗而遭受牵连。
释义
“关雎卷耳平生事”中,《关雎》和《卷耳》都是《诗经》中的篇章,分别描绘了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这里借以表达谭嗣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白首累臣正坐诗”则表达了谭嗣同因写诗(可能暗指其维新思想或政治言论)而遭受迫害的无奈与悲愤。
赏析
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谭嗣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深刻揭示了其因政治理想而遭受的苦难,谭嗣同以《诗经》中的篇章自喻,表达了自己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同时以“白首累臣”的身份,控诉了封建专制对人才的摧残,诗句中蕴含着深沉的悲愤与不屈的斗志,展现了谭嗣同作为维新志士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
创作背景
《狱中题壁》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捕入狱期间所写,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谭嗣同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与退缩,反而以诗明志,表达了自己对变法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封建专制的无畏抗争,这两句诗正是他在狱中反思自己一生追求与遭遇的真实写照,既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也流露出对现实不公的愤慨与无奈。
谭嗣同的《狱中题壁》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首反映时代精神、展现维新志士高尚情操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