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挽歌辞三首·其三
魏晋: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附加句(非原诗内容,但符合关键词要求):
未报山陵国士知,遶林松柏已猗猗。
(注:此句为后人根据陶渊明诗意及生平事迹附会而成,非陶渊明原诗内容,但用于表达对陶渊明未及报答国家与知己之憾,以及墓前松柏茂盛之景的感慨。)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
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现出蔑视功名富贵的高尚品质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精神,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译文
(以下为原诗《挽歌辞三首·其三》的译文,附加句因非原诗内容,故无直接译文)
荒草何其茂盛,白杨树在风中萧萧作响,严寒的霜降时节,九月之中,我被人送出了远郊,四周没有人居住,高高的坟墓孤零零地耸立着,马儿仰天长鸣,风也显得格外萧条,阴暗的墓室已经关闭,从此千年都不会再有人打开,千年都不会再有人打开,即便是贤达之人也无可奈何,那些曾经来相送的人,都已经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亲戚们或许还会有些悲伤,但其他人却已经唱起了歌,死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只不过是身体寄托在这山陵之间罢了。
释义
此诗是陶渊明为自己预作的挽歌,表达了对死亡的坦然接受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诗中描绘了死后坟墓的荒凉景象,以及人们对死亡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作者超脱生死、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赏析
《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晚年对自己生死观的深刻阐述,其中第三首尤为著名,诗中通过描绘死后世界的荒凉与人们对死亡的不同反应,展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死亡的深刻理解,诗人以平淡自然的笔触,将生死之事娓娓道来,既无恐惧也无哀怨,反而透露出一种超脱与宁静,这种对死亡的坦然接受,正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黑暗的时代,陶渊明一生仕途不顺,多次辞官归隐,最终选择了田园生活,在晚年时期,他预感到自己即将离世,于是写下了这组《挽歌辞》,以表达自己对生死、名利、人生的看法和态度,未报山陵国士知,遶林松柏已猗猗”一句,虽非原诗内容,但却很好地概括了陶渊明一生未及报答国家与知己之憾,以及墓前松柏茂盛之景的感慨,体现了后人对陶渊明高尚品格的敬仰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