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漂泊等鸿雁,江南江北无常栖。的解释

梦梦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旅雁

宋·范仲淹

江南江北不能栖,秋去秋来两翼低。

我今漂泊等鸿雁,江南江北无常栖。

作者及朝代

作者: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生于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之家,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亦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译文

江南江北都不能安稳栖息,秋天来来去去翅膀总是低垂。

我现在漂泊不定就像那鸿雁一般,江南江北都没有固定的居所。

释义

这首诗以旅雁自喻,表达了作者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无奈与感慨,诗中“江南江北不能栖”和“江南江北无常栖”两句,强调了作者无处安身的困境,同时也透露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赏析

范仲淹的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感慨,诗中的旅雁,既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也是广大漂泊者的象征,通过旅雁的迁徙不定,作者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在仕途上的坎坷和漂泊无依的境遇,诗中也流露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面对困境,作者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范仲淹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范仲淹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和无奈,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它既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写照,也是对广大漂泊者的同情和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范仲淹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