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樊口放船夜归
宋·苏轼
长风驾浪涌江头,
千摇万兀到樊口。
一箭放溜先凫鹥,
波平已自失沙洲。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译文
强劲的风浪推动着江水汹涌澎湃,
千回百转终于抵达了樊口。
像一箭射出般放船顺流而下,比凫鹥还要迅速,
等到波平浪静之时,沙洲已经消失在身后。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夜晚乘船经过风浪,最终抵达樊口的情景,首句“长风驾浪涌江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风浪之大,次句“千摇万兀到樊口”则通过“千摇万兀”这一形象化的描述,展现了航行的艰难与曲折,第三句“一箭放溜先凫鹥”用比喻的手法,形容船行速度之快,甚至超过了水鸟,最后一句“波平已自失沙洲”则表达了船行平稳后,沙洲已经远去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苏轼乘船夜归的情景,展现了诗人面对风浪时的从容与豁达,首句“长风驾浪涌江头”以夸张的手法渲染了风浪的汹涌,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次句“千摇万兀到樊口”则通过形象化的描述,展现了航行的艰难与曲折,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第三句“一箭放溜先凫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船行速度之快,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豪迈与自信,最后一句“波平已自失沙洲”则表达了船行平稳后,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同时也暗示了人生旅途中的起伏与变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当时,他因政治原因被贬至黄州,生活困顿,但并未因此消沉,相反,他常常在山水之间寻找慰藉,以诗酒自娱,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乐观与豁达,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那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以及他那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