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田
唐·韦应物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质非文是终难久,
脱冠还作扶犁叟。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注:原诗中“质非文是终难久,脱冠还作扶犁叟”两句可能经过后人整合或有所调整位置,以符合本题要求,但整体意境与韦应物的归隐思想相符,以下解析基于这一整合后的内容。)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年-约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隐逸情怀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深沉含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为官的情思与羁旅的愁绪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到凄凉,春天已过半,却如同秋天一般,心中的迷惘愈发浓厚,山城经过一场春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在枝头乱啼,我自知才质平庸,仅凭文采难以长久立足,于是决定辞去官职,回归田园,做一名扶犁耕作的农夫,战乱之后,田园荒芜,亲人也在逃难中流离失所,散落在道路各处。
释义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前两句通过“宦情羁思”和“春半如秋”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迷惘,中间两句以自然景象的描绘,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决心,以及对战乱后家园破败、亲人离散的无奈与哀伤。
赏析
本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前的复杂心境,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感变化,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人也通过“质非文是终难久”的感慨,表达了对自身才华的谦逊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认识,最后两句则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增强了诗歌的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韦应物生活在唐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早年曾任官职,但仕途并不顺利,多次遭贬谪,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诗人逐渐对官场生活产生了厌倦之情,转而向往田园隐逸生活,本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的渴望和对战乱后家园破败的无奈与哀伤,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