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点绛唇·与谁同坐
宋·苏轼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窗低傍,笼袖携巾去。
采石江边,半日闲情步,为问东风馀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译文
红杏花开,香气四溢,柳枝轻拂,含烟带翠,拖曳着长长的嫩条,我低靠着水边的窗户,笼着衣袖,携着巾帕,独自前去,来到采石江边,我悠闲地漫步了半日,不禁要问,东风还剩多少?春天纵然还在,我又能与谁一同欣赏呢?
释义
这首词描绘了春日里词人独自漫步江边的情景,通过对周围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红杏飘香、柳含烟翠,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词人却独自一人,笼袖携巾,漫步江边,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下片“为问东风馀几许,春纵在,与谁同”更是将这种孤独感推向高潮,词人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谪期间所作,当时,他因政治原因被贬至黄州,生活困顿,心情抑郁,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独自漫步江边,看到春日的美景,却无人分享,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孤独感和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他写下了这首词,以表达内心的情感。
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更反映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乐观精神,尽管生活困顿,但他依然能够欣赏到春天的美景,并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