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蚕妇
宋·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叶落蚕眠神女庙,雨昏萤照酒家垆。
此身正似蚕将老,更尽春光一再眠。
作者及朝代
杜荀鹤,唐代末年至五代初期的著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一生以诗为业,曾数次应举不第,后入南唐为中书令徐铉所赏识,荐授翰林学士,不久病卒,杜荀鹤的诗风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有《唐风集》传世。
作者简介
杜荀鹤生于晚唐乱世,早年生活困苦,曾游历四方,对民间疾苦有深刻体会,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抱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深沉,杜荀鹤在文学上追求创新,反对浮艳诗风,对后世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
译文
我的脸色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红润,只剩下饥饿带来的苍白,哪里还知道人世间有繁华富贵呢?每年人们都说养蚕辛苦,可为什么我还是穿着粗麻衣服呢?树叶落下,蚕儿开始休眠,在神女庙旁;雨夜昏暗,萤火虫照亮着酒家的炉子,我这身子正像那将要老去的蚕,在春光将尽时,再睡上一觉,等待命运的安排。
释义
这首诗通过蚕妇的自述,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首联写蚕妇的贫困与无知,次联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三联描绘了蚕眠时的凄凉景象,尾联则以蚕自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蚕妇的口吻,生动描绘了养蚕人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对社会不公的无奈与抗争,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蚕妇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她们的苦难与无奈,尾联“此身正似蚕将老,更尽春光一再眠”更是以蚕自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与无奈,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至五代初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杜荀鹤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同情,他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蚕妇等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诗人也借蚕妇之口,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