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饮酒·其四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挥。
何人可复间季孟,与子不妨中圣贤。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表现出对自然及人生的深刻思考,影响深远。
译文
失群的孤鸟在暮色中独自飞翔,徘徊不定,悲鸣声声,它渴望清远之地,却依依不舍地徘徊,偶然遇到一棵孤独的松树,便收起翅膀,远远地归来栖息,强劲的寒风吹落了无荣的树木,而这棵松树却独自青翠不衰,鸟儿找到了栖息之所,从此千年不再离开,酒杯中的酒一饮而尽,所有的忧愁都随之消散,还有谁能离间我们(季孟指朋友间的亲密无间),与你一同追求圣贤之道又有何妨?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一只失群的孤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归宿的追寻和对友情的珍视,孤鸟象征着诗人在乱世中的孤独与迷茫,而孤独的松树则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归宿,诗人通过饮酒来忘却忧愁,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成为他追求圣贤之道的精神支柱。
赏析
这首诗以孤鸟自喻,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乱世中的孤独与追求,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孤鸟的悲鸣、徘徊、归巢等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以松树为象征,表达了对坚定信念和理想归宿的向往,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通过饮酒来忘却忧愁,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成为他追求圣贤之道的精神支柱,展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对现实社会深感失望,于是选择归隐田园,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归宿的追寻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那种超然物外、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