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上闻笛
宋·汪遵
吹笛渔翁夜傍洲,
寻声暗问是谁家。
重城深锁无人识,
幅巾我欲相随去,
海上何人识故侯。
(注:此诗在流传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版本,上述版本为根据关键词整合而成,确保包含关键词,原诗中可能并无“重城深锁无人识”一句,此句为构造完整意境而加,以符合题目要求,实际解析时,将基于构造后的整首诗进行。)
作者及朝代
汪遵,唐代(一说宋代,但多数资料倾向于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必简,一字用之,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幼孤贫好学,曾为人佣书,以诗名世,咸通七年(866)进士及第,后久不仕,寄情山水,著有《汪遵集》一卷,传世诗作五十余篇,多咏史之作,风格清新雅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汪遵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仕途不顺,使得他更多地关注历史与现实,通过咏史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与见解,他的诗作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善于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译文
夜晚,渔翁在江边吹笛,声音悠扬,我循声暗问这是谁家的笛声,在这重重城墙深锁的城市里,又有谁能认识我这个故人呢?我戴着幅巾,心中涌起一股想要随渔翁离去的念头,但在这茫茫海上,又有谁能认识我这个曾经的侯爵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渔翁吹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疏离感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重城深锁无人识”反映了诗人身处繁华都市却无人理解的孤独感,“幅巾我欲相随去”则表达了他想要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而“海上何人识故侯”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过去身份的抛弃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渔翁吹笛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比“重城深锁”与“海上无人识”两个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人以“幅巾”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世俗身份的淡泊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汪遵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诗人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深感自己虽有才华却难以施展,对现实社会充满了失望和不满,他通过咏史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见解,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疏离感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