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此二句为后人附会,非原诗内容,但按题目要求构建情境)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其词作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激昂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原诗部分)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附加二句情境构建)
大海何曾真正隔断过大地的脉络,身着白袍的英雄本就应当打破常规,开创前所未有的壮举。
释义
“沧海何曾断地脉”寓意着自然界的广阔无垠与万物相连的哲理,也象征着国家、民族之间的深厚联系不可分割;“白袍端合破天荒”则是以古代勇士或文士穿白袍的形象,比喻有才能之人应当勇于担当,开创历史新篇章。
赏析
原诗《破阵子》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壮志未酬之情,而附加的两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虽非原诗内容,但巧妙地融入了辛弃疾式的豪情壮志,既体现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洞察,又彰显了英雄主义精神,与原诗意境相得益彰。
创作背景
《破阵子》大约创作于辛弃疾闲居江西带湖期间,此时他虽已远离战场,但心中仍燃烧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词中通过描绘梦境中的军营生活,展现了作者对于往昔战斗岁月的怀念,以及对于未能实现抗金复国之志的深深遗憾,而附加的两句,虽为后人附会,却也反映了辛弃疾时代士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