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严钟鼓三更月,野宿貔貅万灶烟。全诗是什么?

小星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出塞

唐·周朴

夜静塞鸿声更远,月明胡雁影翩翩。

令严钟鼓三更月,野宿貔貅万灶烟。

漠漠黄沙连古塞,迢迢白浪映遥天。

征人此去无归日,长向金河泣泪眠。

作者简介

周朴,唐代晚期诗人,字太朴,一字见素,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生年不详,卒于唐昭宗乾宁年间(894-898),周朴一生未得显达,隐居山林,以诗文自娱,他的诗作风格质朴自然,多描写山林隐逸生活和边塞风光,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译文

夜晚静谧,边塞的鸿雁叫声更加悠远,月光下胡地的雁影翩翩起舞,军令严明,三更时分,钟鼓声声伴着月光;野外宿营,貔貅(代指军队)的营帐中炊烟袅袅,万灶齐燃,茫茫的黄沙连接着古老的边塞,遥远的白浪映照着天际,出征的将士们此去可能再无归期,只能在金河之畔,含泪而眠。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夜景和军队的严明纪律,以及征人远离家乡、前途未卜的悲凉心境,首联通过鸿雁和胡雁的描写,营造出边塞的寂静与辽阔;颔联“令严钟鼓三更月,野宿貔貅万灶烟”是诗中的名句,既表现了军队的纪律严明,又描绘了军营生活的繁忙与壮观;颈联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自然环境;尾联则抒发了征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军队的严明纪律,同时也表达了征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诗中“令严钟鼓三更月,野宿貔貅万灶烟”一句,既表现了军队的纪律严明和士气高昂,又通过“三更月”和“万灶烟”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壮观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边塞的军营之中,尾联的“征人此去无归日,长向金河泣泪眠”则直接抒发了征人的悲凉心境,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创作背景

周朴生活在唐代晚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诗人可能曾亲身经历过边塞生活,或者对边塞的将士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边塞的夜景和军队的严明纪律,以及征人的悲凉心境,表达了对边塞将士们的同情和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这首诗不仅是对边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