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玄都观桃花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唐·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上苑夭桃自作行,刘郎去后几回芳”并未直接出现在刘禹锡的这两首关于玄都观桃花的诗中,但根据意境与关键词的相似性,可以推测这是对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时心境的一种意象化表达或是对原诗的化用,为贴合您的要求,以下分析将基于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及其相关背景进行适当拓展与联想。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初授太子校书,后历任监察御史、郎中等职,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谪,晚年回京,历任太子宾客、东都留守等职,刘禹锡诗文俱佳,尤擅乐府,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译文
《再游玄都观》:
百亩大的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来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那位种桃树的道士到哪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释义
此诗通过描写玄都观中桃花的凋零与菜花的盛开,暗喻了朝中人事更迭、政治风云变幻的情景,诗人以“种桃道士”比喻那些在他被贬期间得势的新贵,而自己则以“前度刘郎”的身份回归,表达了对世事无常、政治斗争的深刻洞察以及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赏析
《再游玄都观》是刘禹锡在被贬朗州十年后重返长安时所作,诗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政治寓意,诗人以桃花的兴衰变化,巧妙地反映了朝廷内部势力的更替,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虽历经磨难,但仍坚持正义、不屈不挠的品格,诗中“种桃道士归何处”一句,既是对昔日政敌的讽刺,也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而“前度刘郎今又来”则展现了诗人不畏强权、勇于面对挑战的勇气与决心。
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到贬谪,先后被贬至朗州、连州、夔州等地,在贬谪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奉召回京,途经长安时,重游玄都观,并写下《再游玄都观》一诗,此诗一出,再次触怒权贵,刘禹锡再次被贬出京,这并未改变他坚持正义、勇于直言的品格,反而使他的诗歌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注:虽然直接包含“上苑夭桃自作行,刘郎去后几回芳”这一具体句子的诗并非出自刘禹锡之手,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理解这一意象与刘禹锡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和情感相契合,体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和对个人命运的坚韧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