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续句(虚构,因原诗无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而构思)
钜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
(注:此续句为根据题目要求虚构,非李益原诗内容,以下解析将主要基于原诗及虚构续句进行创意性解读。)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益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益,字君虞,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与卢纶、王之涣等齐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尤其擅长描绘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
译文
(原诗部分)
汴水悠悠向东流去,带来了无限的春意;隋朝的宫殿早已化为尘埃,不复存在。
行人啊,请不要登上那长长的河堤远望,因为风起时,杨花飞舞,会让人愁绪满怀,难以自禁。
(虚构续句部分)
钜野泽的水向东倾泻,使得淮河与泗水都涨满了水;楚地的人们尽情地享用着黄河中的鳣鱼。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汴水的东流和隋宫的荒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虚构续句则进一步扩展了画面,展现了钜野泽的壮阔景象和楚地人民的富足生活,与前文的历史沧桑形成鲜明对比。
赏析
原诗以汴水为线索,串联起对隋朝兴衰的回顾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情感深沉而含蓄,诗人通过“无限春”与“已成尘”的对比,巧妙地传达出对过往繁华的追忆和对现实荒凉的感慨,虚构续句则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为原诗增添了新的意境和色彩,使得整首诗更加饱满和富有层次感。
创作背景
李益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但内部矛盾逐渐显现的时期,他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也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虚构续句虽然非李益原作,但在此情境下,可以视为对原诗主题的延伸和拓展,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