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宝剑
唐·李峤
不用燃犀照幽怪,要须拔剑斩长蛟。
寒光闪烁映秋水,锐气纵横冲云霄。
壮士腰间常佩带,英雄手中自挥毫。
愿将此剑安天下,不斩楼兰誓不还。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创作,历史上李峤虽有多首咏物诗,但本诗非其真实作品。)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峤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峤,唐代文学家、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侍郎等职,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尤擅咏物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富有哲理和情趣,李峤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曾任宰相,对唐代政治、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译文
不需要点燃犀牛角来照亮幽暗中的鬼怪,而是要拔剑斩断那危害人间的长蛟,宝剑的寒光在秋水中闪烁,锐气直冲云霄,壮士常常将它佩戴在腰间,英雄则用它来挥洒豪情,我愿用这把宝剑安定天下,不斩除楼兰敌人誓不归还。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宝剑的威力和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正义和勇气的赞美,首句“不用燃犀照幽怪”以典故开篇,暗示宝剑的威力足以震慑邪恶,无需借助外力,次句“要须拔剑斩长蛟”则直接点出宝剑的用途,即斩除危害人间的恶势力,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宝剑的寒光和锐气,以及壮士和英雄对它的珍视和依赖。
赏析
这首诗以宝剑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正义感,诗中“寒光闪烁映秋水,锐气纵横冲云霄”两句,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宝剑的威力和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诗人通过“壮士腰间常佩带,英雄手中自挥毫”两句,将宝剑与壮士、英雄的形象紧密相连,进一步突出了宝剑的象征意义,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愿以宝剑安天下的决心和勇气,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设想其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的社会环境有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个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宝剑的威力和英雄气概,表达了对正义和勇气的赞美,以及对安定天下的渴望,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因此这首诗即使是虚构的,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