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其二
山根浪头作雷吼,
缩手敢试舟师篙。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高。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山根浪头作雷吼,缩手敢试舟师篙”出自苏轼的《观潮》其二,但通常这两首诗被看作一个整体,共同表达了苏轼对自然景象的深刻感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译文
其一
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水,
如果不到那里去欣赏一番,心中总觉遗憾。
到了那里,却又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
不过是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水罢了。
其二
山根处浪头如雷鸣般轰鸣,
让人缩手不敢轻易尝试船夫的篙子。
但潮水片刻间就涌入海门远去,
卷起沙堆如同白雪般高耸。
释义
这组诗通过描绘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水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敬畏,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第一首诗通过“未到”与“到得”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事物期待与现实的感悟;第二首诗则通过具体描绘潮水的汹涌澎湃,展现了自然的伟力与人的渺小。
赏析
苏轼的这组《观潮》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烟雨与浙江潮水的壮丽景色,同时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首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追求的淡然态度;第二首诗则通过具体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雄浑与人的渺小,引人深思,苏轼的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组诗也不例外。
创作背景
这组诗可能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面对仕途的挫折与人生的起伏,苏轼选择寄情山水,以自然之美来慰藉心灵,庐山与浙江潮都是当时著名的自然景观,苏轼通过描绘这些景象,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也寓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在逆境中,他依然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以诗酒自娱,以自然为友,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