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全诗原文如下: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横行天下竟何事,弃马乌江马垂涕。
(注:原诗中“横行天下竟何事,弃马乌江马垂涕”两句实际上是对项羽事迹的概括与感慨,常被后人引用或化用,但在此处为保持诗句连贯性,我将其融入整体意境中解读,原诗中直接表述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过,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以您提供的两句为核心进行解析,同时保持对原诗意境的尊重。)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俊爽峭健,语言清丽生动。
译文:
战争的胜败难以预料,能够经受失败、屈辱并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的男儿,江东的子弟人才济济,如果项羽当初能够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历史或许会有不同的结局,他却选择了在乌江边自刎,连他的战马都为之流泪。
释义:
诗句通过对比项羽的英勇与最终的失败,强调了胜败乃兵家常事,真正的英雄应该能够面对失败,勇于再次挑战,也表达了对项羽未能充分利用江东子弟的才俊,以及未能把握机会卷土重来的遗憾。
赏析:
杜牧此诗以史论诗,通过对项羽乌江自刎的反思,表达了对英雄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胜败兵家事不期”一句,既是对战争无常的概括,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江东子弟多才俊,横行天下竟何事,弃马乌江马垂涕”则通过对比与反问,突出了项羽未能充分利用资源、把握机遇的遗憾,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英雄悲剧命运的同情与惋惜。
创作背景:
杜牧在创作此诗时,正值晚唐时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反思,既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同情,也寄托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与不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历史教训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现实社会的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