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汨罗江
唐·张祜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孤舟行渐远,离恨重难禁。
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
作者简介
张祜,字承吉,唐代诗人,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卒于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他的一生并未得志,仅在元和、长庆年间(806-824)曾三度到长安应举,均不第而归,张祜的诗风清新明快,尤其擅长宫词,与杜牧齐名,人称“张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其中不乏佳作。
译文
沅水和湘水滚滚向前,流不尽屈原的哀怨,傍晚时分秋风吹起,枫叶萧萧飘落林间,我乘一叶孤舟渐行渐远,心中的离恨难以抑制,屈原已经死去千年,但船上的哀歌仍然像当年那样凄凉。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汨罗江畔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屈原深沉的哀悼和怀念,首联“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直接点出主题,沅水和湘水象征着屈原的哀怨之情,滚滚向前,永无尽头,颔联“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以景衬情,通过描绘秋风萧瑟、枫叶飘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氛围,颈联“孤舟行渐远,离恨重难禁”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离恨之情,尾联“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则进一步强调了屈原精神的永恒和人们对他的深切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汨罗江畔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屈原深沉的哀悼和怀念,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将屈原的哀怨之情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诗人也通过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祜在游览汨罗江时所作,汨罗江是屈原投江自尽的地方,也是后人纪念他的重要场所,张祜在游览此地时,被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屈原的广泛认可和尊敬,以及人们对忠诚和爱国精神的崇尚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