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的解释

梦梦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汨罗江

唐·汪遵

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

屈子忠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传。

作者及朝代

汪遵,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文宗至唐昭宗年间,他的诗作以咏史诗为主,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善于通过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感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汪遵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强烈批判,汪遵的咏史诗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融入了他个人的情感与见解,使得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

译文

水边击打的鼓声为何如此喧闹,人们纷纷来到江边,向水中投掷食物以求得屈原的英灵,屈原的忠魂永远存在于这片土地上,楚地的风俗习惯也至今流传不息。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期间,人们在汨罗江边举行龙舟竞渡、投粽祭屈原的场景,喧阗的鼓声象征着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与敬仰,而“扣水求屈原”则是对古代楚地人民为纪念屈原而投粽入江习俗的生动写照,后两句则强调了屈原精神的不朽和楚地文化的传承。

赏析

汪遵的这首《汨罗江》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端午节期间汨罗江边的热闹景象,表达了对屈原忠贞不渝精神的赞美和对楚地文化传统的尊重,诗中“喧阗”一词形象地描绘了鼓声的热烈,而“相将扣水”则生动地再现了人们投粽祭屈原的情景,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屈子忠魂终古在”和“楚乡遗俗至今传”两句,诗人也表达了对屈原精神的永恒敬仰和对楚地文化传统的珍视。

创作背景

汪遵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可能与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关,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可能通过咏史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与理想,表达对忠臣良将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重要节日,自然成为了诗人抒发感慨的绝佳题材,通过描绘端午节期间汨罗江边的热闹景象,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与敬仰,也寄托了对国家安定、文化繁荣的美好愿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