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望中原
唐·李商隐
苍梧山高湘水深,中原北望度千岑。
寒云黯黯迷远道,落叶萧萧满故林。
万里烟波接天际,孤帆秋色入江心。
凭栏惆怅无人会,独倚危楼听暮砧。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社会动荡的时期,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蕴含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译文
苍梧山巍峨高耸,湘江水深邃浩渺,我向北遥望中原,需越过重重叠叠的山岭,寒冷的云朵昏暗地遮蔽了远方的道路,落叶萧萧洒满了故乡的树林,万里烟波一直延伸到天边,一叶孤帆在秋色中驶向江心,我独自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满心惆怅却无人理解,只能听着傍晚时分传来的捣衣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苍梧山的高峻、湘水的深邃以及遥望中原时所见到的重重山岭,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中原大地的无限向往,诗中“寒云黯黯”和“落叶萧萧”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孤独和惆怅,最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他独自倚楼,无人倾诉,只能听着暮砧声来排解心中的愁绪。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表达深沉而细腻,诗人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深度,诗中的意象选择也极具匠心,如“苍梧山”、“湘水”、“寒云”、“落叶”等,都富有象征意义,既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人在结尾处通过“凭栏惆怅无人会”和“独倚危楼听暮砧”等句,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假设这首诗是李商隐在晚唐时期,因仕途不顺、远离家乡而创作的,当时,他身处异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日益加深,他也对中原大地的繁华和稳定充满了向往,在这种背景下,他通过描绘苍梧山和湘水的自然景观,以及遥望中原时所见到的重重山岭和萧瑟秋景,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惆怅,他也通过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家乡和中原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