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别情
宋·柳永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作者及朝代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赋的方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夜幕降临,微风吹散了最后一缕残烟,一轮明月悄悄爬上了窗帘,因为路途遥远,人也相隔甚远,即使心意相通,也无法同寝共眠,情感深沉,心意忡忡,就像那碧绿的云彩归去后,再也找不到它的踪迹,不要让这美好的相聚如同云雨般匆匆散去,就在这今夜,让我们共赏这皎洁的月光吧。
释义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和不愿离别之情,上片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引出词人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下片则直接抒发情感,表达了词人对相聚时光的珍惜和对离别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词以景起兴,以情结尾,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夜晚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词中的“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一句,既是对相聚时光的珍惜,也是对美好情感的寄托,表达了词人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词中的“情脉脉,意忡忡”等词语,也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内心世界,使得整首词更加感人至深。
创作背景
这首词很可能是柳永在离别之际所作,表达了他对远方爱人的深深思念和不愿离别之情,柳永一生漂泊不定,常常与爱人分隔两地,因此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离别的无奈,这首词就是他在离别之际,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和抒发自己的情感,来表达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和不舍之情,这首词也反映了柳永作为一位婉约派词人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