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寿母吟
唐·白居易
岂惟家室宜寿母,实与朝廷生异人。
白发满头归未得,青云满眼泪沾巾。
儿孙王谢堂前燕,亲友刘伶座上宾。
更把香名传万古,只应天上有星辰。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满足题目要求,白居易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译文
岂止是家中应当有长寿的母亲,实际上她还为朝廷孕育了非凡的人才。
满头白发却未能归隐田园,满眼青云却只能让泪水沾湿衣襟。
儿孙们如同王谢堂前的燕子般显赫,亲友们则如同刘伶座上的宾客般洒脱。
更要把母亲的美名传颂万古,只应天上有如此璀璨的星辰。
释义
这首诗通过赞美母亲的长寿和其对家庭的贡献,进一步升华到母亲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首句“岂惟家室宜寿母”强调了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次句“实与朝廷生异人”则指出母亲为国家培养了杰出的人才,后两句则通过描绘儿孙的显赫和亲友的洒脱,以及母亲美名的传颂,进一步突出了母亲的伟大和崇高。
赏析
这首诗以母亲的长寿和贡献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母亲的伟大和崇高,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将母亲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虚构设定)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深感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教诲之情,同时也意识到母亲对家庭和国家的巨大贡献,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他创作了这首诗,在诗中,他通过赞美母亲的长寿和贡献,进一步升华到对母亲伟大人格的赞美和敬仰,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是虚构之作,但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却是真实而深刻的,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母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母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和教诲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