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拂衣归故丘,作书贷粟监河侯。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乞食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岂忘宴寝志,常恐负所怀。

穷窭有常分,猒饫岂足多!

苟得遂所愿,庶几无虚生。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琴书中有乐,况乃陵清霄。

朅来归田里,苟得终余年。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其中涉及关键词的两句为

会当拂衣归故丘,作书贷粟监河侯。**)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及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当我饥饿难耐时,它驱使我出门,不知道究竟要去往何方,一路行乞来到了这里,敲开门却拙于言辞表达来意,主人理解我的心意,慷慨地赠与我食物,又怎会让我白白而来呢?我们终日愉快地交谈,觞酒倾杯,畅饮无度,与新知的情谊让我欢欣,于是赋诗咏怀以表达感激,我感激你如同漂母对韩信的恩惠,但惭愧自己并无韩信那样的才华以回报,这份恩情我该如何报答呢?或许只能以冥报相赠了,我怎会忘记宴寝之志,常常担心辜负了这份情怀,贫穷是我命中注定的常态,饱食终日又有何值得多求的呢?如果能够实现我的愿望,或许此生便不虚度了,闲居了三十年,早已与尘世隔绝,琴书之中自有乐趣,更何况还能凌驾于云霄之上,如今归来田园,只愿能够度过余生,穷巷隔绝了深辙,也颇能召回故人的车驾,我们欢然共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飘来,好风与之相伴,我广泛阅读周王的传记,浏览山海图志,俯仰之间看尽宇宙万物,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

(注:以上译文为整首诗的大意,会当拂衣归故丘,作书贷粟监河侯”两句意为:将来有一天我会拂衣而去回到故乡,写信向监河侯借粮。)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应对,诗人以拂衣归故丘象征回归自然、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而作书贷粟则是对现实生计问题的直接面对和解决,监河侯在这里是一个借代,可能指的是某个有权有势的人或机构,诗人希望通过向他们求助来解决眼前的困难。

赏析

这两句诗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常见的隐逸思想和现实关怀,诗人以高洁的情怀和超脱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困境,既不失对现实的关注,又保持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拂衣归故丘的意象富有诗意和象征意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而作书贷粟则体现了诗人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机智和无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阶级矛盾,整首诗在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陶渊明晚年归隐田园之后,在归隐之前,陶渊明曾一度在官场中浮沉,但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晚年他选择回归田园生活,过上了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日子,即使在这样的生活中,他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应对态度,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那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以及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