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庐山高
宋·苏轼
庐山高哉,几千万仞兮,根盘几百里,蟠踞乎彭蠡之西。
其大小之山沓而重兮,冈陵起伏而陂陀。
山之小者如培塿,大者如崔嵬。
或峭绝而不可干兮,或崔崒而不可摧。
或修而相属兮,或迤逦而徘徊。
或独立而雄峙兮,或连峰而互嵬。
或崩迸而横断兮,或崭绝而斜披。
或倚而似欹兮,或负而似隤。
或嵚然而剑戟兮,或森然而戈矛。
或长亘而中断兮,或旁突而中洼。
其青苍而秀拔兮,霭郁郁以菲菲。
其下则洪涛巨浪,奔突澎湃而争归。
其上则烟霞云雾,纷郁勃以蓊荟。
其高卑之相形兮,若天壤之不齐。
其俯仰之相去兮,若参商之迥追。
其远望之苍苍兮,若草木之葳蕤。
其俯视之茫茫兮,若江湖之渺瀰。
庐山之奇伟,瑰玮特出,上干云霄,气势磅礴,不可描画而状也。
昔者,有周之君子,名之曰匡俗,结庐其中,以逃名世之网。
其后,释子继之,以成胜境。
盖天钟秀于是山,得非择人而居乎?
惟彼之居者,皆出世之士。
道行于时,则孔墨之徒;道不行于时,则巢由之辈。
苟非其人,虽至而不居;苟当其地,虽居而不至。
夫以庐山之高,而吾子之居之,非有道之士,曷能若是?
吾虽欲往,以弱疾为累,而况乎汩没于尘埃,牵缠于世网,此身已老,此志未遂,徒有羡于斯人,而恨兹身之不逮也。
谓公方壮须似雪,谓公已老光浮颊。
公方壮也,如日中天;公之居此,如鹤在田。
吾子乐之,乐其山川之美而无暇于世事也。
吾子之居此,与昔人之遁世者异矣。
彼将逃名而隐,而名随之以彰;将避世而居,而世迫之以显。
岂若吾子,望青云而直上,凌颢气而独游,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吾子之居此,盖将终焉,而托于斯人也。
予虽不得往,而窃慕其为人,愿作《庐山高》以赠之。
作者及朝代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后世尊称他为“文忠公”。
作者简介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墨竹、怪石、枯木等,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常题诗文于画,以书画寄情抒怀。
译文
庐山真高峻啊,高耸入云,几千万丈啊,它的根盘踞在几百里的土地上,蟠踞在彭蠡湖的西面,大小山峰重重叠叠啊,山冈山陵起伏连绵,小山峰像小山丘,大山峰像高大的山峦,有的陡峭险峻不可攀登啊,有的高大雄伟不可摧毁,有的修长而相连啊,有的曲折而徘徊,有的独立而雄伟啊,有的山峰相连而高耸,有的崩塌断裂啊,有的陡峭险峻而倾斜,有的倾斜而似要倒塌啊,有的背负而似要崩塌,有的山势高峻如剑戟啊,有的山势森然如戈矛,有的长而中断啊,有的旁边突出而中间低洼,山色青苍而秀丽挺拔啊,草木茂盛而香气浓郁,山下则是洪涛巨浪,奔涌澎湃而争相归流,山上则是烟霞云雾,纷扰繁盛而聚集,山的高低相互映衬啊,好像天地的不齐,山的俯仰相互远离啊,好像参星和商星的遥远相对,远远望去山色青苍啊,好像草木的茂盛,低头俯视茫茫一片啊,好像江湖的浩渺无边,庐山的奇伟,瑰丽雄伟而特别突出,高耸入云,气势磅礴,无法用图画描绘和形容啊。
从前,有周朝的君子,名叫匡俗,在这里建造房屋,来逃避世俗的罗网,后来,佛教徒继承了他的地方,使之成为名胜,大概是上天把秀美的景色集中在这座山上,莫非是选择人来居住吗?只有那些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超脱世俗的人,如果道行于世,就是孔子、墨子一类的人;如果道不行于世,就是巢父、许由一类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即使到了这里也不会居住;如果适合这个地方,即使居住在这里也不觉得满足,凭借庐山的高峻,而我的朋友居住在这里,如果不是有道之士,怎么能这样呢?我虽然想去,但是被弱病所拖累,何况又淹没在尘埃之中,被世俗的罗网所牵绊,身体已经衰老,志向未能实现,只是羡慕这些人,而遗憾自己不能达到他们的境界,说您正当壮年但胡须已经像雪一样白了,说您已经年老但脸上却泛着红光,您正当壮年,如日中天;您居住在这里,如鹤在田野中自由飞翔,您以此为乐,乐在其中山川的美景而没有时间顾及世俗的事情,您居住在这里,与过去那些逃避世俗的人不同,他们将逃避名声而隐居,但名声却随之而彰显;将避开世俗而居住,但世俗却逼迫他们而显达,哪里像您,仰望青云而直上,凌驾于清气之上而独自遨游,挟带着飞仙而遨游四方,怀抱明月而长存,您居住在这里,大概将要终老于此,并托付给这里的人们,我虽然不能前往,但私下里仰慕您的为人,愿意创作《庐山高》来赠送给您。
释义
“谓公方壮须似雪,谓公已老光浮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您正当壮年但胡须已经像雪一样白了,说您已经年老但脸上却泛着红光,这里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友人虽年岁已高但精神矍铄、风采依旧的形象。
赏析
这两句诗是苏轼对友人的一种赞美和敬仰,通过对比“方壮”与“须似雪”,“已老”与“光浮颊”,突出了友人虽年岁已高但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的特点,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也表达了苏轼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和敬佩之情,这两句诗也体现了苏轼对人生和岁月的深刻感悟,即年龄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和生命力的唯一标准,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境界。
创作背景
《庐山高》是苏轼为友人所作的一首赠别诗,当时,苏轼的友人即将离开庐山,苏轼为了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敬仰之情,创作了这首诗,在诗中,苏轼不仅赞美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还通过描绘友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敬佩之情,苏轼也借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岁月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友人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