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湘水吟
唐·张籍
九疑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
孤猿啼处声声苦,旅客愁时步步长。
湘水泠泠流不尽,野花白白自芬芳。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裳。
作者及朝代
张籍,唐代诗人,约生于766年,卒于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作者简介
张籍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以乐府诗著称,擅长描绘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动人,他的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译文
九疑山连绵不断连接着衡山和湘江,苍梧山却独自矗立在遥远的天边,孤独的猿猴在声声悲啼,声音中充满了痛苦;旅途中的行客愁绪满怀,步履也变得沉重而漫长,湘江水泠泠流淌,似乎永远也流不尽;岸边的野花洁白如雪,独自散发着芬芳,不要说春天的芳菲已经消逝殆尽,在那江水的中央,还有人正在采摘着菱角和荷叶制成的衣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湘水流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九疑山、苍梧山的对比,以及孤猿啼声、旅客愁绪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通过湘水的流淌和野花的芬芳,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不息、美好永存的信念。
赏析
这首诗以湘水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湘水流域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诗人以九疑山和苍梧山的对比开篇,突出了苍梧山的孤独和遥远,为全诗奠定了哀婉的基调,诗人通过孤猿的悲啼和旅客的愁绪,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艰辛和人生的无奈,在湘水的流淌和野花的芬芳中,诗人又找到了生命的希望和美好,这种对比和转折,使得全诗在情感上更加丰富和深刻。
创作背景
张籍在唐代中期生活,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困苦,诗人通过描绘湘水流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生命不息、美好永存的信念,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反思,这种情感在唐代文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