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夜读
唐·李中
瓮间毕卓防偷酒,壁后匡衡不点灯。
夜静读书心自爽,月华如水照窗棂。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中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中,晚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唐末至五代初期,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多描写田园风光、隐居生活及个人情感,李中虽不如李白、杜甫等大家名声显赫,但其诗作在唐代诗坛上亦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擅长通过日常琐事抒发个人情怀,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
译文
在酒瓮旁,我如毕卓般小心防着偷酒之人(意指自己虽爱酒但不放纵),在墙壁之后,我效仿匡衡,即便没有灯光也坚持读书(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象征勤奋学习),夜深人静之时,我独自读书,心中感到无比畅快,窗外月光如水,温柔地洒在窗棂之上。
释义
这首诗通过两个典故(毕卓偷酒、匡衡凿壁偷光)来表达诗人对于饮酒与读书的态度,毕卓是东晋名士,以好酒著称,但诗人在此处用“防偷酒”反衬自己虽爱酒但不失节制;匡衡则是西汉学者,家境贫寒,通过凿壁偷光坚持学习,诗人以此自勉,表明自己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读书学习的决心,整首诗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充实的夜读氛围,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富足的生活哲学。
赏析
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巧妙地融入了历史典故,既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又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前两句通过对比,既表现了诗人对酒的态度(爱而不溺),又彰显了对学问的执着追求(虽贫不辍),后两句则通过描绘夜读的场景,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心灵自由的境界,月光如水,不仅照亮了窗棂,也照亮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唐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生动写照。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虽难以确切考证,但从内容来看,很可能是李中在隐居或仕途不顺时所作,在唐代,许多文人因仕途坎坷而选择隐居,通过读书、写作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李中可能也经历了类似的境遇,他在诗中借毕卓与匡衡的故事,表达了自己虽处逆境但仍不失高雅情趣与勤奋学习的精神风貌,夜读的场景也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望,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