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事难并真实语,坐排用意多乖误。上一句是什么?

小星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唐·白居易

乐事难并真实语,坐排用意多乖误。

天公有意留明月,故作中秋一夜雨。

云掩秋空人不见,自调清影入窗户。

欹枕闻时心亦醉,起寻残梦夜将午。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欢乐的事情难以与真心话同时拥有,刻意安排往往导致许多错误,上天似乎有意留下明月,所以特意在中秋之夜降下了一场雨,乌云遮蔽了秋日的天空,人们无法看见月亮,但它却悄悄地调整着自己的清影,照进了我的窗户,我斜倚在枕头上听到这声音,心中也感到陶醉,于是起身寻找那残存的梦境,此时夜已将近午时。

释义

首句“乐事难并真实语”表达了欢乐与真心话难以并存的感慨,暗示了人们在享受快乐时往往难以坦诚相待,次句“坐排用意多乖误”则进一步指出,刻意安排的事情往往容易出错,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预测,后两句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雨和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之夜的雨和月为引子,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首联以“乐事难并真实语”开篇,点明了人生的矛盾与无奈;颔联则通过“天公有意留明月”的想象,展现了自然的神秘与美好;颈联以“云掩秋空人不见,自调清影入窗户”的细腻描写,表现了月亮的清幽与诗人的孤独;尾联则以“欹枕闻时心亦醉,起寻残梦夜将午”的抒情结尾,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生活较为闲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和美好,在这样一个本该充满欢乐和温馨的夜晚,白居易却通过描写雨和月来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或许在感叹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预测,也或许在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白居易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