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怀
朝代:魏晋
作者:阮籍
嘉时在何许,明旦遂成昏。
寥廓天一涯,迢迢殊未沦。
焉得凌霄翼,飘飖登青云。
奚固不可求,令人怅而怨。
临路望所思,日夕复来还。
情绕心不怡,涕下沾衣裳。
慷慨怀辛楚,怨毒常苦伤。
中夜独徘徊,顾影起长叹。
时驾游荒泽,旷然远世纷。
踟蹰观群物,忽尔令我忿。
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
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生世若浮萍,常畏水波惊。
愿得随波去,从流至西溟。
登高远望山,山高不可攀。
愿得凌云翔,直上穷云端。
丹木生何许,乃在昆仑山。
玄鹤飞且鸣,宛颈扬清音。
岂复能久住,昼夜飞杳冥。
乃知贤达与愚陋,岂直相去九牛毛。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揽羲和辔,白日不移光。
心悲动我怀,抚膺泪沾巾。
作者简介
阮籍(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景元四年(263年),阮籍去世,享年五十三岁,作为“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译文
哪里去找美好的时光呢?转眼间白天就变成了黑夜,天空辽阔无垠,遥远得没有边际,怎样才能得到那凌霄的翅膀,飘飘摇摇地登上青云呢?这固然是难以实现的,真让人惆怅怨恨,站在路边望着所思念的人,从早到晚又回来,情感缠绕着心,让人不愉快,泪水沾湿了衣裳,心中慷慨悲愤,怨恨常常让人痛苦悲伤,半夜独自徘徊,看着自己的影子长叹,有时驾车游览荒泽,远离尘世的纷扰,徘徊着观察万物,忽然让我感到愤怒,早上还是英俊的少年,晚上就变成了丑陋的老人,如果不是王子晋那样的仙人,谁能永远保持美好呢?人生就像浮萍一样,常常害怕水波的惊扰,希望能随着水流去,一直流到西边的大海,登上高处远望高山,山高耸入云无法攀登,希望能像凌云一样飞翔,一直飞到云端的尽头,丹木生长在什么地方呢?就在昆仑山上,黑色的鹤飞翔着鸣叫,弯曲着脖子发出清脆的声音,它们怎么能长久停留呢?白天黑夜都飞向那遥远的天空,由此可知贤达的人和愚昧的人,差别岂止像九头牛和一根毛那样大,人生就像尘土和露水一样短暂,天道却遥远而漫长,齐景公登上高山,泪水纷纷流淌,孔子面临长河,感叹时间流逝得像浮萍一样快,离去的人我来不及追赶,到来的人我也无法挽留,希望能拉住羲和驾车的缰绳,让太阳不移动它的光芒,心中的悲伤触动了我的情怀,抚摸着胸口泪水沾湿了衣襟。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以及贤达与愚陋之间的巨大差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乃知贤达与愚陋,岂直相去九牛毛”一句,强调了贤达与愚陋之间的巨大差距,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差别,而是本质上的不同。
赏析
阮籍的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无常与短暂,以及贤达与愚陋之间的鲜明对比,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诗人以“嘉时在何许,明旦遂成昏”开篇,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接着通过“焉得凌霄翼,飘飖登青云”等句,表达了对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渴望,现实却是“情绕心不怡,涕下沾衣裳”,充满了无奈和悲伤,在诗中,阮籍还通过对比“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和“丹木生何许,乃在昆仑山”等意象,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贤达与愚陋之间的巨大差异,诗人以“愿揽羲和辔,白日不移光”表达了对时间的无奈和对永恒的向往,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阮籍生活在魏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时代,他崇奉老庄之学,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但又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束缚,这种矛盾的心理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阮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愤怒,通过描绘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以及贤达与愚陋之间的巨大差异,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