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心底处有高下,梦幻去来随所遭。的释义

小星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物

宋·邵雍

公心底处有高下,梦幻去来随所遭。

水阔山长人迹少,风清云淡月光高。

闲居兴味元无厌,老病工夫得自逃。

不似世间争竞者,只将心事付沙鸥。

作者及朝代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邵雍一生不仕,隐居苏门山,后迁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世称他为“百源先生”,邵雍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作者简介

邵雍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十六岁,随其父迁往共城苏门山下,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等易学,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神宗亲赐谥号“康节”。

译文

公正的心中自有高低之分,梦幻般的经历随着遭遇而来去,水面辽阔山峦绵长人迹罕至,风清云淡月光皎洁高悬,闲居的生活情趣原本没有厌倦,年老多病之时得以逃避尘嚣,不像世间那些争名夺利的人,只将心事寄托给那飞翔的沙鸥。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首句“公心底处有高下”揭示了人心的复杂与差异;次句“梦幻去来随所遭”则描绘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后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闲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宁静、淡泊生活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首联以“公心”与“梦幻”相对,揭示了人心的复杂与人生的无常,颔联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颈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闲居生活的喜爱和满足,以及对年老多病时得以逃避尘嚣的庆幸,尾联则以“沙鸥”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邵雍一生不仕,隐居苏门山,后迁居洛阳,过着闲适自在的生活,这首诗可能是他在隐居期间,面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境遇,有感而发所作,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人心复杂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他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