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金堂山
朝代:唐代
作者:杜光庭
倘容逸少问金堂,记与嵇康留石髓。
他日重归旧隐时,故应玄发变霜丝。
作者简介
杜光庭(850年-933年),字圣宾(一作宾圣),号东瀛子,缙云(今属浙江)人,唐代末至五代初道士,道教学者、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他自幼习儒,博览群书,后入天台山学道,师从应夷节,得司马承祯真传,成为道教上清派的第十一代宗师,杜光庭在道教理论、斋醮科仪、文学等方面均有深厚造诣,对后世道教影响深远。
译文
倘若能让王羲之(逸少为其字)来探访这金堂山,我一定会记得与嵇康一同留下那珍贵的石髓(比喻珍贵的道术或仙药),等到将来某一天我再次回到这里隐居时,想必我那乌黑的头发已经变成了斑白的发丝。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金堂山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友人的怀念,诗中“逸少”指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以其书法技艺高超而著称;“嵇康”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与阮籍等并称“竹林七贤”,以清高脱俗、崇尚自然著称,诗人以这两位历史人物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金堂山的珍视以及与友人共赏美景、探讨道术的愿望,诗中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慨。
赏析
此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道家色彩,诗人通过想象与王羲之、嵇康两位历史人物的对话,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金堂山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怀念,诗中也蕴含着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深刻思考,诗人以“玄发变霜丝”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岁月无情、青春易逝的感慨,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感伤色彩。
创作背景
杜光庭在道教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广泛的影响力,他一生游历四方,遍访名山大川,对道教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金堂山作为他游历过的一处胜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诗可能是诗人在游览金堂山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此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金堂山的热爱和怀念,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对友情的深刻思考,此诗也反映了唐代道教文化的繁荣和道教人士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