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石桥行
唐·刘禹锡
平明击缆石桥亭,
惭愧冒寒髯御史。
山色静涵空翠冷,
水声遥带夕阳听。
风前白雁飞仍下,
霜后青松老更青。
行到中流回首处,
乱山孤屿正堪停。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富有生活气息。
译文
清晨时分,我在石桥亭边解开缆绳准备启程,
心中惭愧,让髯须斑白的御史大人冒着严寒相送。
山色静静地映照着空灵的翠绿,带着寒意,
远处的水声伴随着夕阳的余晖,隐约可闻。
风前白雁时而飞翔时而落下,
霜后的青松更加显得苍老而青翠。
行到河流中央回头望去,
只见群山错落,孤屿耸立,正是停舟小憩的好地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晨离开石桥亭时的情景,表达了对送别者的感激与惭愧之情,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赏析
首联“平明击缆石桥亭,惭愧冒寒髯御史”直接点明时间和地点,以及诗人的心情,清晨时分,诗人在石桥亭边准备启程,而御史大人冒着严寒前来送别,让诗人深感惭愧,这里既体现了御史大人的高风亮节,也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颔联和颈联则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山色静涵空翠,水声遥带夕阳,白雁飞翔,青松苍老,这些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尾联“行到中流回首处,乱山孤屿正堪停”则是对全诗情感的升华,诗人行到河流中央,回首望去,只见群山错落,孤屿耸立,这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暗含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刘禹锡在贬谪途中,经过某处石桥亭时所作,在唐代,文人被贬谪是常有的事,刘禹锡也不例外,他在贬谪途中,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但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既表达了对送别者的感激与惭愧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