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行旅
唐·韦庄
已入西羌度沙碛,又来东海看涛山。
平生踪迹似蓬转,此去何时定得还。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后仕于前蜀,曾任宰相,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则婉约含蓄,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我已经穿越了西羌的沙漠地带,现在又来到东海之滨观看那汹涌的波涛和连绵的山峦,我的一生就像随风飘荡的蓬草,四处漂泊不定,这次离去,不知何时才能再次归来。
释义
已入西羌度沙碛:指诗人曾远行至西部边疆的羌族地区,穿越茫茫沙漠。
又来东海看涛山:表示诗人又从西部边疆来到东部沿海,观赏东海的波涛和山峦。
平生踪迹似蓬转:比喻自己的一生如同随风飘荡的蓬草,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此去何时定得还:表达了对未来归期的迷茫和不确定。
赏析
这首诗以行旅为题,通过描绘诗人从西羌到东海的漫长旅程,展现了其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首句“已入西羌度沙碛”与次句“又来东海看涛山”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诗人行程的遥远和艰辛,又突出了其人生经历的丰富多彩,后两句则通过比喻和反问,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无奈和对未来归期的迷茫,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他一生经历了多次迁徙和流离失所,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受尤为深刻,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次长途旅行中,面对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有感而发而创作的,通过描绘自己从西羌到东海的漫长旅程,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无奈和对未来归期的迷茫,同时也寄托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